安装客户端,阅读更方便!

第54章(2 / 2)


  孟云晖之所以抛弃生父生母,改认孟举人为父,还不是在为将来铺路。他的先生育人无数,子弟和学生有不少在朝中为官,孟云晖想要搭上先生的关系,就必须事事听从先生。一个才刚刚考□□名,并没有在朝堂崭露头角的秀才公,都得提前找好自己的靠山,认清自己的属从。杨县令身为一方父母官,在结交同僚、讨好上峰时,更是免不了常常受到别人的拉拢或是打击,除非选定阵营,否则一时半刻不能消停。

  李家嫡支有一支远亲在朝中为官,听说领的是给事中的职位,他们家对杨家下手,必定是那个给事中大人下的指令。瑶江县只是个偏院小县城,和南直隶、北直隶俱都有千里之遥,不知道杨县令怎么会被那位给事中给盯上了。

  想到这里,李绮节双眉一挑,盯着孙天佑看了半晌。

  杨县令虽然纵容嫡妻虐待庶子,但不会狠心到真对孙天佑不闻不问的地步。然而孙天佑脱出杨家以来,杨县令却像没生养过这个儿子似的,不仅一毛不拔,丝毫不关心他流落在外能不能自给自足,还勒令府□□僚、听差,销毁他的户籍文书,真的是因为恼怒儿子触怒金氏吗?

  会不会是杨县令捉摸不透自己到底招惹了什么麻烦,所以故意釜底抽薪,和孙天佑联合演一出愿打愿挨的家庭伦理大戏,以保证将来事发,不会牵连到儿子身上?

  如果果真如此,那倒是用心良苦了。

  孙天佑被李绮节灼灼的目光注视着,以为她对自己情意深厚,不小心真情流露,立即转忧为喜,柔声道:“三娘,我过几天去武昌府一趟,你有什么想吃的,想玩的,跟我说一声,我亲自给你买。“

  他有满腔情意,但不知道该怎么疏解,除了日思夜想惦记着她之外,只能俗套而粗鲁地给她买这买那,让她不用费一点心思,不用皱一下眉头。他孙天佑的媳妇,就应该无忧无虑,永远都能笑口常开。

  虽然被当成小孩一样哄,但有个人时时刻刻惦念着自己,总归不是坏事,何况对方只是个懵里懵懂的毛头小子,拙劣的讨好底下,是一颗赤诚的真心。

  李绮节心头一暖,刚才的怀疑如潮水一般,顷刻间褪得干干净净,也许杨县令所谋深远,但孙天佑肯定不知情,他在自己面前,没有保留。

  ☆、第77章 七十七

  仲夏时节, 喜事上门,县里找李乙说亲的媒婆陡然多了起来。

  李乙不知就里,还以为大儿子忽然得了哪家闺秀青眼,心中欢喜, 特意请大嫂子周氏代李子恒相看人家。

  周氏忙着为李绮节张罗嫁妆,成套的大家具、布匹料子、首饰器物都是提前备好的,锁在李家库房里, 无需操心。但其他零零碎碎的东西只能临时置办,一样样加起来,也得费不少心思。天气热,田地里事务多,长工、短工们天天在地里劳作, 家里要为长工们准备一天三顿的吃食, 虽说有婆子、丫头使力, 但离不了拿主意的掌事人。

  李绮节被李乙拘在乡下, 美其名曰让她专心备嫁,也不得闲。好在孙天佑光杆一个,她不必为该给婆家长辈送什么礼物而操心,只需要全心全意准备孙天佑的行头就成。

  说起来,左不过是衣衫鞋袜、头巾荷包之类的贴身物件。不用她亲自动手, 讨来孙天佑的尺寸, 让丫头们裁布扯线,等她们做得七七八八时,她再随意缝上一两针, 便算是她亲手做的。以她本人的绣工,真让她老老实实待在闺房里绣花描针,她半个月也绣不出一只完整的水鸭子。

  李乙见嫂子腾不出空,少不了自己亲自上阵——李绮节倒是愿意为哥哥的婚事出谋划策,奈何李乙压根不听他的。

  生怕李乙给哥哥找的媳妇不靠谱,李绮节连忙让进宝给李子恒递信,让他回李家村一趟。

  进宝跑了一趟县城,回来时道:“大郎一心扑在蹴鞠上,连跟我说句话的工夫都没有,不肯回呢!“

  李绮节闻言,眉心一皱,“就和哥哥说,我多日不见他,怪想他的,让他好歹回来住几天。“

  进宝答应一声,第二天再坐船去县城,仍旧是无功而返,搓着黑乎乎的双手,一脸愧疚:“三娘,不瞒你说,我觉得大郎玩疯了!“

  宝珠嗔怪地瞪进宝一眼:“胡说八道什么呢!是不是这几天西瓜吃多了,齁甜嗓子眼,连话都不会说了?“

  进宝讪讪道:“我这不是怕大郎把心玩野了么!“

  李绮节拍案而起,把正斗嘴的姐弟俩吓了一跳:“我明天亲自去请他!“

  渡口水流湍急,下船的时候,一群穿短衫麻裤的农人挑着一担担菱角莲藕、荷花藕尖上前,争相推销自家菜蔬。

  李绮节让宝珠买了十文钱的莲蓬,进宝赶着牛车上路,几人一路吃着莲蓬,一路闲话,不多时就到了球场前。

  几个月过去,这里比刚建造的时候要热闹多了。不过来来往往的多是伙计、工匠,而非看球赛的乡民。

  花庆福曾几度为球场的生意而着急上火,甚至顾不上含蓄,直接找李绮节追问她的计划和打算,名为关心,实际上是劝她早日把这块食之无用、弃之可惜的土地给卖了。

  任花庆福怎么劝说警告,李绮节始终风雨不动安如山。蹴鞠是朝廷明文禁止的娱乐活动,违者甚至可能会被砍掉双腿,自家玩一玩不要紧,但士兵、官员、差役都不敢明目张胆说自己喜爱蹴鞠。她想发展这项传统的体育运动,必须先为自己找到一个顶天立地的大靠山,扯虎皮、拉大旗,她的虎皮还没扯到手呢!

  不过县城里的商户倒是个个离人精差不多了,她还没抬出大佛来,他们已经窥出后头的商机,就像闻着甜香的蜜蜂,一窝蜂涌上来等着占好处,如今球场周围的地皮几乎已经全被各家商户租赁,即使球场始终没有大动作,每个月来此地看戏顺便赶集的老百姓也越来越多,俨然成为县城外最热闹的一处小市镇。

  球场的大看台仍然每天上演杂剧或者渔鼓戏,门票依旧免费,只需要缴茶水钱。随着演义故事的慢慢流传,不止闲汉、老人们每天等着球场开门,连学馆的书生文人也慕名前来观看曲目,讲评唱词,并为此撰写文章——当然是李绮节暗中命人收买好的部分读书人,她不懂自我营销,但打广告、吹牛皮谁都会。

  当县里人人都在谈论球场上演的戏目,其他人就算不爱看戏,为了显示自己并未落伍,也得抽空来瞧一瞧。看了上半场,休息半个时辰,在球场周围的小面馆、小食肆里吃顿饭,接着看下半场,午后才是每天一场的球赛,由雇佣的蹴鞠艺人们表演。

  球赛看的人多,但球赛的生财由官府和野路子的人掌控,和李绮节不相干,她也不愿插手其中,只当作不知道。到目前为止,租赁周边商铺和前来看戏的各位顾客才是球场收入的大头。

  球场的戏目之所以如此吸引人,不是因为几个艺人师傅是什么名角儿,很大原因,在于题材故事。

  明朝也是有广电总局的,永乐年间,官府正式颁布禁令,严格限制各地戏班子演习曲目的题材和形式。从内容上来说,不许涉及朝廷政事、宫廷纷争,从人物上来说,艺人不得扮演历代帝王、忠臣先贤,违者仗打一百。

  一时之间,戏台子上除了题材绝对安全的仙人鬼怪、神话传说,就只剩下千篇一律的孝子孝孙,节烈英妇等教化戏,和以劝人为善为目的的老套戏码。内容空洞,题材单一,完全不能和当初风格多样、嬉笑怒骂、反应市井民情、披露社会黑暗现实的戏目可比。

  北戏影响深远,曾是官方戏曲的代表,后来逐渐被南戏所取代,和永乐年间题材的限制关系很大。

  李绮节问过老师傅,让他们另辟蹊径,官府不让唱的,咱不唱,但生活世情、家长里短可以唱啊,别小看宅门里的琐碎,只要故事能在逗人开会大小的同时,还触动人心、发人深省,都能搬上台嘛!

  当然,最后结局肯定以误会解除、坏人幡然醒悟、好人财名双收的大团圆合家欢为结尾。

  这种时候,找那些饱读圣贤书的书生是不顶事的,只能从流传的市井小说文人中挑选编剧,他们一般文笔老辣,知道老百姓们最爱看什么,而且相对落魄,来者不拒,什么都敢写,什么都愿意写,不会扭扭捏捏,瞻前顾后。

  由他们写好剧本,再让熟知朝廷禁令的文书润色,在县衙那头打好招呼,上上下下打点妥当,戏目便正式搬上舞台了。

  李绮节没有想到,最受欢迎的新戏目,不是在史上流行上千年并且永远不曾褪色的落魄才子考中状元、报仇雪恨、抱得美人归的**丝逆袭爽文模式,而是破案剧!

  是的,虽然艺人们不能扮演朝廷官员,但是神仙鬼怪也能破案呐!而且每个案件结尾都会歌功颂德、劝导老百姓向善,严格把控尺度,只差没把官府颁布的规定直接塞到老百姓嘴巴里去了,所以讲破案的戏目没有被禁。

  尤其是那些案件曲折,往往连着半个月都唱不完的戏,每到唱到精彩处,更是引得县里人人趋之若鹜,巴不得吃住都在球场周边,只为了先睹为快——这是个思想还较为淳朴保守的年代,没有什么恶意剧透,故弄玄虚才是主流。想知道真相,请往球场一观!

  老师傅们得了赏钱之后,思如泉涌,在吸收南方戏曲优点的同时,又接连尝试着开发了其他曲目,李绮节什么都不懂,干脆任他们随意发挥,只要主题积极,不触犯官府底线就成。

  花庆福也是看球场每天排演的戏曲越来越受欢迎,这才偃旗息鼓,没再多问什么。等李绮节命他打通王府的路子,他大概猜到她的意图,虽然不大抱希望,但还是鼓足干劲去奔忙走动,球赛没人看不要紧,他兴奋的是李绮节向他展示的另一样东西。

  一路走走停停,很快到了转角处,守在路口的小童看到李绮节一行,连忙引着他们往另一条人烟稀少的岔路走:“东家还没回呢,球场现今是花大郎主事。“

  花庆福远在武昌府,长子花大郎留在家替他看顾生意。